A9VG电玩部落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搜索

[闲聊] 无聊,就水一个音箱的话题。。。

[复制链接]

精华
0
帖子
2844
威望
0 点
积分
3095 点
种子
860 点
注册时间
2022-4-14
最后登录
2025-10-11
发表于 2025-10-11 18:51  ·  江苏 | 显示全部楼层
“我能逆袭”

~~
发自A9VG iPhone客户端

挂版VIP

目若朗星

精华
1
帖子
37133
威望
21 点
积分
38308 点
种子
837 点
注册时间
2005-8-11
最后登录
2025-10-11
发表于 2025-10-11 23:08  ·  福建 | 显示全部楼层
后弈之子gp5 发表于 2025-10-11 17:49
小米涉猎真是广,家庭电子产品好像就没什么是小米不做的

小米的产品线确实铺得非常广,从智能手机、智能家居、穿戴设备,到厨房电器、生活用品,几乎覆盖了消费电子和智能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
这种“全能型”布局是小米的核心策略之一,但你提到的“只是套个小米的品牌”这个问题,也确实触及了小米生态链模式的争议点。下面我来一步步分析一下,基于小米公开的商业实践和行业观察。

小米产品线的扩张逻辑

小米从2010年创立以来,手机业务一直是核心,但从2013年起就开始大力布局“智能硬件生态链”。

到2025年,小米生态链企业已超过400家,产品SKU(规格型号)超过2000种。这种“什么都做”的背后,是小米不直接全盘自研,而是通过投资、合作和授权的方式快速切入市场。具体来说:

核心产品(如手机、平板):小米有较强的自研能力,比如处理器芯片(澎湃系列,虽然已停更)、MIUI/HyperOS系统等。但即使在这里,也会委托ODM(原始设计制造商)公司帮忙设计部分机型,尤其是中低端红米系列。

生态链产品(如扫地机器人、空气净化器、智能马桶):这些大多不是小米工厂直接生产,而是与生态链伙伴(如石头科技、追觅、九号公司)合作。伙伴负责制造和部分设计,小米提供品牌、渠道、销售和质量把关。


这种模式让小米能以低成本、高效率地推出产品,保持“性价比王者”的定位。但也导致外界质疑:很多产品本质上是“贴牌OEM”(原设备制造商,即代工贴牌)。

是“只是套品牌”吗?半是半非

严格来说,不是简单“套品牌”,但贴牌元素确实存在。OEM/ODM是消费电子行业的常态(苹果、三星也用),小米只是玩得更极端、更规模化。以下是关键点:

1. OEM/ODM的角色:

小米生态链本质上就是一种“贴牌OEM/ODM”模式:小米扮演“品牌方”,生态伙伴是“代工商/设计方”。比如,小米空调部分型号是春兰(格兰仕关联企业)代工的,小米智能马桶“大白”系列则是厦门瑞尔特OEM,生产后贴上小米标签销售。

好处:小米无需从零建厂,就能借力伙伴的供应链,快速迭代产品。生态伙伴也能借小米渠道“起飞”,如追觅从OEM起步,2025年已转向高端自有品牌,但早期靠小米生态链积累经验。

坏处:质量把控有时跟不上,导致“小米味儿不均”。比如有些用户反馈生态链产品耐用性一般,坏了售后也麻烦,因为本质是伙伴厂产的。

2. 小米的参与深度:

不是纯贴牌。小米会介入设计、软件集成(HyperOS生态)和质量标准。比如,生态产品必须通过小米实验室测试,统一外观风格(米家设计语言),并接入小米IoT平台。这让产品有“小米生态”的黏性,用户买一个,就能联动一堆。

但在制造端,小米确实依赖伙伴。行业数据显示,小米供应链生产端以ODM/OEM为主,线上销售强势,线下也在补位。 早期小米手机也被视为“山寨+OEM的平替品”,但通过品牌积累,已转型为有研发能力的玩家。

3. 用户和市场反馈:

粉丝(米粉)常辩护:小米提供的是“全场景生态”,性价比碾压竞品。

批评者认为:这像“菜市场精品超市”——先用生态链试水,测试产品受欢迎后再推自有品牌,中间靠贴牌赚快钱。 X上也有吐槽,如小米产品多是“中国特色平替”,或OEM质量隐患。

总体评价

小米这种策略是双刃剑:它让小米从手机公司变身“生活方式帝国”,2024年IoT营收占比超40%,但也招致“品牌稀释”的风险——产品太多,高端感弱化。

未来,小米在推“去小米化”:鼓励生态伙伴独立品牌(如石头、追觅已上市),小米专注高端(如小米14 Ultra、SU7汽车)。如果你是消费者,建议核心需求(如手机)买小米自研,外围(如小家电)多看评测,避免“品牌幻觉”。

总之,有些产品确实有OEM贴牌成分,但这是小米高效扩张的“捷径”,而非偷懒。如果你有具体产品想深挖,随时问!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A9VG电玩部落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5286号

GMT+8, 2025-10-12 01:56 , Processed in 0.127782 second(s), 12 queries , Redis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