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读原著小说就没法看懂的电影纯属瞎掰,别管拍成意识流还是史诗派,电影就是电影,是独立存在的艺术。从这点来说,大片电影《致青春》在小说改编的电影中算是相当不错的,至少自成一个完整故事。但同时我们也很容易发现,总有些情节不合乎逻辑,总有些人物性格变化太突兀,而在看过辛夷坞原著小说后,所有疑问都找到了答案。 从性格上看,女主角郑微(杨子珊)在电影一开始,是个相当不讨喜的角色,对舍友阮莞(江疏影)的妒忌表现得超级明显,到林静(韩庚)学校号啕大哭,整日为难师哥陈孝正(赵又廷)……实际上,小说里的郑微是个非常可爱的角色,在她长长的青春中,二只是她性格中的一小部分,但因为电影截取的恰恰就是她犯二最多的大学时光,二就成了她的巨大标签。而毕业后郑微突然又变成了一个相当靠谱并雷厉风行的人,从电影中看,似乎是因为承受了林静、陈孝正先后消失的巨大情感打击。但有点阅历的人都知道,郑微这样的变化显得过于简单。小说中的郑微其实是在好的领导及复杂的工作环境慢慢成熟起来。 从剧情发展上,电影中的郑微本来是为了自小的偶像林静哥哥来到这个城市读书,林静消失后不久,当观众还沉浸在遗憾和郑微的痴情中,郑微就迅速喜欢上了陈孝正;电影进入后半段,观众还沉浸在郑微失去陈孝正的落寞中,她突然又重投林静怀抱,跟林静都打算结婚了,突然又因为同情林静的另一个追求者改变了想法。电影里的每次变化几乎都看得人目瞪口呆,因为,情绪没有铺垫到位,致使情节看上去不那么顺畅。原著小说很长,每次变化都有充分的交代,故事发展水到渠成,而电影因为是浓缩,简单地删减自然会让情节突兀。最后一个变化——郑微改变心意尤其跳跃,也是原著小说里没有的,不拘泥于原著是好事,但至少逻辑得合理。 还有一些情节的增加也莫名其妙,比如开头豌豆公主的梦,看得出电影版有非常多自己的想法,但这个梦实在没什么价值。 当然,变成电影后,《致青春》的改编也有成功之处,比如把林静离开的原因作为一种悬念,一直留到最后才交代,让电影里包含的元素更多元;比如闺蜜阮莞的死由中枪改成了车祸,增加了故事可信度。我最欣赏的是对舍友朱小北(刘雅瑟)、黎维娟(张瑶)的刻画。这两个角色原先只有简单的性格却没血没肉,小说中的朱小北单纯、男儿气,黎维娟爱八卦和攀高枝,电影里的朱小北为捍卫自尊离校,黎维娟抛弃老家男友时泪流满面,角色不但立体了而且多了现实意义。 从小说到电影,原本就是一个不太容易的过程,表面看貌似能赢得原有粉丝,其实这些粉丝都是带着对原著固有的情感来挑你刺的。很多人都有同感,先看电影再看小说,是最佳的顺序:电影把角色形象带给你,小说把未尽的细节填满。 逆着看,一般人都受不了,书中N个林黛玉,哪个演员也不符合你的想象,而且电影是浓缩,往往会挑一个角度或者最重要的部分拍摄,前因后果及情绪的铺垫都难以尽情呈现。即使它表现得尽善尽美,你再读小说也没什么坏处,小说就像这部电影的延伸,看到电影里没拍到的细节,似乎还满足了一个电影粉丝想了解更多的心愿。但事实是,往往先有小说才有电影。不幸先读了小说的人,很难接受如此具象的电影,读者心里构筑的美梦,永远是个百分百的易碎品。 |